只要一提起中俄蒙三国联手搞起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我脑海里总会冒出那种老电影里铁道游击队抢修铁路的闹腾画面——一边风风火火高喊着合作共赢的理想,一转身,却被现实里的“缺口子”财政难题一棒打醒。要不怎么说,理想和现实这两兄弟,总爱跟咱们开玩笑呢?本来以为依托俄罗斯辽阔的西伯利亚大地,盖起这样一条能源“高速路”是千载难逢的事儿,可是这个管道才在图纸上跑了几圈,就被经济的冷风给呛得直咳嗽。
先说俄罗斯阵营的难处,三年来,咱们隔三岔五都能听到“财政紧张”这四个字。自打俄乌冲突一开场,俄罗斯的国防开销一下子炸了锅。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今年年初发布的报告,光2023年一年,俄罗斯国防预算同比涨了三分之一,折算成人民币大约在3万亿元上下,这相当于中国同年的教育总预算(约2.26万亿元)还要多。想想这么多钱砸进军工,不吃紧才怪。可老百姓的养老和医疗可不能落下,这不是两头挤压着财政嘛。哪还有闲钱去给个耗资三四百亿美元的能源大工程发福利?本来满心以为通过给项目点税收优惠,是给管道修建装上一对金翅膀,谁知猛地政府财政部一声咳——“钱没了,这惠你们也别想了。”
光说这些数字,难免让人有些头晕。打个平时买菜的比方本来你每个月有固定收入,既得交房租、又得给孩子交学费、爸妈有病还得看医生。现在偏偏突然需要给老家翻修祖屋,这会儿你会优先干啥?自然是先照顾自家人日常,哪个工程暂时搁一搁也不心疼。不怪俄罗斯政府下决心“砍掉”税收优惠,他们和我们普通家庭一样,也要精打细算。
这优惠政策一没,局面立马变了。投资人原本抱着捞一把的想法,如今却开始摇摆——你给我少铺点轨,我可就不投钱了。原本凭政策吸引着中国和国际资本来分摊风险的算盘,眼见着哗啦啦掉了一地。谁还敢all in?工程款本就十分惊人,管道要穿越雪原、戈壁与草原,这一刀砍下去,搞不好哪天就从图纸变成“纸上谈兵”了。
更微妙的是中方的处境。中国作为全球头号天然气消费大户,能源篮子里从来不止一颗蛋。过去十年间,中国的气源渠道已被撑得和寿司拼盘似的花里胡哨中亚天然气管、缅甸线、卡塔尔液化气、澳洲和美国的船运气。这事跟咱们平常热锅里煮饺子差不多,哪一盘不充足,立马补新的。所以俄罗斯这条腿,固然重要,却远达不到“一瘸就瘫”的地步。
不过咱们中国人向来想得深远,这西伯利亚力量2号真给建成,说不定能让咱们再减少对大宗海运LNG的依赖。不依赖穿越马六甲这样的国际海域,就是多把安全的保险锁。真有了这个“北方管道”,能源结构能更稳。可如果俄方今天说要、明天说慢,拖来拖去,中国也只能赶紧研究该怎么调整战略布局。咱们买的不只是气,还有稳定、还有价钱的可控性。朋友想跟你做长久生意,总不能刚端上桌菜你就改菜单吧。
值得称道的是,中国应对这类“不确定性”一向沉得住气。你不优惠,咱就多谈谈价,谈谈融资条件,必要时自己也能当点东道主。就像生意场上货比三家,投资回报得靠谱,该出手时再出手。哪怕蒙方也有些忐忑,毕竟自家经济把这条天然气大动脉当救命稻草,却也明白别人兜里没钱时,急也没用。
扣到底,其实这工程“卡壳”的症结也挺现实,财政困局加上国际博弈,三家都想做赢家,可大家的小算盘响得各有节拍。俄罗斯恶补军费、保民生,外加国际压力,实在无暇做“贴钱买卖”;中国审时度势,灵活应变,手里握着多重选项;蒙古嘛,小心翼翼等着分杯羹,满打满算也只能顺势而为。生活里咱都经历过,“三方合作”往往就是这样哪怕目标一致,一遇到各扫门前雪的时候,难题可真一个接一个。
股票配资常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