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的战鼓,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国顺路院区敲响。这里,是杨浦创新核心区的知识高地。
本届大赛吸引了182个科创项目入围初赛,其中成长组99个,天使组83个。首场初赛即集结了29个硬核科技项目,其背后是近5亿元的研发总投入,超半数团队获“专精特新”等称号的硬实力,以及三分之一项目已成功出海的全球化视野。这些亮眼的数据,与杨浦区浓郁的“双创”氛围和完善的创新生态形成了深刻的共振。杨浦这片高校集聚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人才场”和“生态圈”,为这场“从0到1”的蝶变之旅提供着最肥沃的土壤。
“AI+专家”的评审模式
创新机制发掘“潜力股”
“请在两分钟内,清晰阐述你的项目核心技术、商业模式和市场前景。”
大赛首场初赛“成长组科技专场”,29个参赛项目创始人轮番登台,进行“2分钟电梯演讲”。台下,是由英菲尼迪资本、新微资本、临港科创投等顶尖投资机构合伙人组成的评审团。
展开剩余76%这些参赛的优质项目来自人工智能、卫星及应用、智能制造、电子核心产业等八大细分赛道,技术含量高,涵盖了量子通讯、超高分辨率纯固态激光雷达等国际领先技术,以及解决“卡脖子”难题的芯片设计和国产替代技术。
其团队背景和发展阶段也同样令人瞩目。数据显示,参赛团队成员平均年龄40岁,70%拥有硕博学位,其中博士及博士后达21人,超半数毕业于清华、复旦、斯坦福等国内外顶尖高校。从企业发展来看,半数项目已获得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等称号,55%的项目已获得PreA轮及以上融资,研发总投入近5亿元人民币,更有三分之一的项目已将业务拓展至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
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的核心价值远不止于竞技和评选。复旦管院院长助理冯天俊教授在致辞中强调,大赛秉持“管理赋能,以赛育人”的宗旨,致力于成长为赋能长三角科创生态的核心平台。本届大赛继续加码培育体系,为参赛者提供“系统性科创赛训课程”,并集结超过200家生态合作伙伴与投资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资源链接。
为了从源头保证项目质量,大赛在初赛前引入了严格的初筛环节。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赛在评审后台引入了“AI评审助手”。这一创新工具结合企业背调、股权结构、技术洞察、市场调研等多维度信息进行系统性分析,为评委提供决策参考。
这种“AI+专家”的评审模式,得益于复旦管院多年来积累的科创生态资源。科创加速中心助理主任刘晨表示:“我们汇集了大量优质投资人和产业链校友资源,他们的建议与经验,加上AI工具的助力,让我们能高效精准地评判出入围项目。”
智慧碰撞
洞察硬科技的产业突破与融资之道
对于参赛者而言,这不仅是一场竞赛,更是一个学习、反思和链接的宝贵平台。走出答辩室的选手侯树凯,感叹从评委的深刻问题中获得了巨大启发,“期待后续能取得好成绩,也希望通过大赛找到新的合作伙伴,拓展更广阔的业务领域。”另一位选手杨中也表示,评委们从投资、技术、运营等多个角度提出的专业问题,促使他进一步反思企业的战略布局,而参赛的主要目的正是为了获得“真正的成长赋能”和市场合作机遇。
评委的视角也印证了大赛的高水准。信峘投资总经理王云美是第二次参与评审,他认为本届项目来源更广,团队学历背景和产业经验更扎实,项目内容也更聚焦于垂直领域的技术应用。他从投资人角度指出,市场规模、技术难度、产业结构和团队功底是投资决策的关键因素。
大赛不仅是项目路演的舞台,也是行业智慧的共享平台。在主题演讲环节,常垒资本创始合伙人石矛通过详实数据,分析了AI产业的创投现状。他认为:“创业者的视野除了追求融资和IPO,更应着重于打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确保企业能适应资本环境,实现健康长期发展。”
随后的“大咖圆桌”环节更是将思想的碰撞推向高潮。中科新松董事长杨跞分享仿生机器人研发趋势时表示,行业的潜力在于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多样的应用场景结合。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马剑鹏教授则从生物医药领域出发,指出AI正带来新的范式转变,能通过“黑箱”策略在数据不完备的情况下提供高效解决方案。石矛则从投资角度分析,面对AI领域的“不可知”,构建多样化的投资组合、选择具备前瞻精神的团队是增加胜算的关键。
随着首场初赛的落幕,后续的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专场比赛将陆续展开。这场“无科创,无未来”的盛会,正以其专业性、前瞻性和强大的赋能力,持续为长三角的创新版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文字丨沈莹
编辑丨吴百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发布于:上海市股票配资常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